欢迎访问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广告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科研教学 — 正文
教学成果奖||“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如何写?(附案例解析)

  作为教学成果奖申报的核心模块,“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是评审专家衡量成果价值的首要标尺。它既需体现对教育痛点的深刻洞察,也要展现解决问题的系统性逻辑。本文结合教学成果奖申报书12个案例解析这一部分的撰写要领。

  一、“问题”三种写法

  ·写法1:一句话概括

  案例1: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等《“服务民族团结进步的跨域藏族学生“融合式”培养研究与实践》申请书“问题”概括:

  民族地区学生跨区域融合培养,文化背景、学习基础差异造成的教育管理难、教学实施难、质量评价难等3个教学问题。

  ·写法2:只罗列“问题”,每个问题一句话概括

  案例2:天津职业大学2022年获奖成果《商贸类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中,将【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锁定为:

  ①课程设计开发与技术迭代不匹配的问题。

  ②课程内容构建与差异化需求不适应的问题。

  ③课程教学组织“碎片化”与人才培养系统化不一致的问题。

  ·写法3:一句话概括问题+一句话解释问题

  案例3: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乡村振兴,“三精准”就地定向培养新时代农民大学生的路径创新与实践》申报书关于“问题”的概括:

  ①农民大学生“留不住”的问题。农民大学生招生难、扎根农村难,靠吸引大学生回乡和传统的定向培养模式难以达到留住农民大学生的目的。

  ②农民大学生“用不上”的问题。传统的培养培训内容与农村发展需求脱节,毕业生水土不服。

  ③农民大学生“干不好”的问题。回乡农民大学生缺乏跟踪服务或跟踪服务机构与政府间沟通不够,导致原本不多的回乡大学生干不好,加剧了留不住的问题。

  二、“问题”选定四大要点

  ·要点1:对标政策以“顶天”

  宏观上呼应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和教育战略,对标政策的“关键词”,提升站位。

  ·要点2:面向实际以“立地”

  微观上直击人才培养的“卡脖子”痛点,问题要具有真实性、根本性、代表性、紧迫性。

  ·要点3:呼前应后以“扣题”

  问题需与成果名称、简介中的核心内容一致,并为后续的“解决方法”“创新点”提供逻辑铺垫。

  ·要点4:问题分类以“建模”

  3-4个问题,每个问题独立且相关关联,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分类归组,逻辑递进,结构化呈现。

  ·以案例2为例分析

  天津职业大学2022年获奖成果《商贸类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中,将【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锁定为:

  ①课程设计开发与技术迭代不匹配的问题。

  ②课程内容构建与差异化需求不适应的问题。

  ③课程教学组织“碎片化”与人才培养系统化不一致的问题。

  分析:这3个问题界定,契合国家“产教融合”“金课”战略(顶天),瞄准职业教育的实操痛点(立地),紧扣成果名称中的“课程”,之后的“解决方法”也与之一一对应(扣题),从“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教学组织”等三个维度逐层展开(建模)。

  三、常见的四类问题

  ·第一类问题:供给侧矛盾——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失衡

  ·定义:供给侧矛盾是指教育资源(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结构等)与行业转型升级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配,核心矛盾体现在"供非所需"与"需不能供"的双向脱节。

  ·举例说明:某智能制造专业群因未及时增设工业互联网协议课程,导致毕业生在智能工厂系统集成岗位的适岗周期长达10.2个月(企业调研数据)。通过构建"四链融合"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匹配度从58%提升至91%。

  ·案例4:四川大学2022年获奖成果《“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材料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与实践》中,将【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锁定为三个“亟需”:

  ①材料类专业过度细分、课程内容单一,难满足国家新材料战略亟需的具备坚实宽广理论知识的材料类人才培养需求;

  ②面向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亟需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③为适应未来科技和材料产业发展,亟需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拓展创新能力。

  分析:呼应了“新工科”建设对跨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阶要求,本质上是聚焦“供需矛盾”,从“材料类专业划分、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等供给端与“国家战略亟需人才需求”“材料领域实际需求”“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等需求端的矛盾出发提出三个“亟需”。

  案例5: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三化”模式研究与实践》(2018年国一)“问题”:

  ①职业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合作机制不够健全,无法有效撬动地方政策支持的问题;

  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供给水平不高,达不到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新要求的问题;

  ③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方式相对单一,不适应地方多层次需求的问题。

  分析:呼应“产教融合”发展趋势,聚焦“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高职院校”,从“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三个维度逐层展开。其中,问题2和问题3属于典型“供给侧矛盾”问题。问题1则属于后述“生态类矛盾”。

  第二类问题:培养链矛盾——教学过程关键环节的断裂与低效

  ·定义:培养链矛盾是指人才培养全流程中目标设定、内容组织、方法实施、资源支撑、评价反馈等环节的系统性梗阻。

  ·举例说明:某水利工程专业因未建立"目标-内容-评价"闭环体系,毕业生工程测量技能考证通过率仅32%。通过开发"三阶九维"能力图谱,构建"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使核心技能达标率提升至86%。

  案例6:北京昌平职业学校《区办中职学校“大地课堂”育人创新实践》申请书“主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区办中职多元主体育人:

  ①效益链尚未形成,企业积极性不高问题;

  ②资源链整合不足,资源集约化不够问题;

  ③育人链耦合不够,育人效能待提升问题。

  分析:呼应“产教融合”发展趋势,聚焦“区办中职多元主体育人”,之后的“解决方法”也与之一一对应,从“效益链”→“资源链”→“育人链”等三个培养链的关键环节逐层展开。

  案例7:华中科技大学《面向新工科的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申报书关于“问题”的概括:

  ①智能制造学科理论与技术尚未完成向智能制造的迁移,尚未完成智能制造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及完整构建教学体系;(培养链矛盾之“教学内容体系”问题)

  ②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知识体系,不能适应学科、行业和产业发展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前述“供给侧矛盾”问题)

  ③缺乏全链条/工业级的实践训练手段、技术先进性更新迟钝,与先进制造一线技术还有较大差距。(培养链矛盾之“实训手段与技术更新”问题)

  案例8:西北大学《以“德教研习”协同育人为突破口的一流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实践》关于“问题”的概括:

  ①人才培养价值导向不明确,缺乏引领度。在确定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目标时,往往模仿各类知名大学的模式,以他们为“样板”,但自身特色定位不突出,价值引领不明晰。(培养链矛盾之“培养目标”问题)

  ②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灵活度。传统教学方式主导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依规前行,同时忽略培养本科生科研思维与实践能力,未对其实现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链矛盾之“教学方式方法”问题)

  ③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缺乏整合度。现实中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实习实践等几个环节几乎没有直接的关联,各自独立,互不影响,人才培养体系碎片化。(后述“生态类问题”)

  第三类问题:主体性矛盾——教育参与者的能力与动力缺失

  ·定义:主体性矛盾是指涉及教师、学生、企业等教育主体的认知偏差、能力断层与协同障碍,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不同步引发的深层矛盾。

  ·举例说明:某院校汽车检测专业因教师新能源技术更新滞后,导致高压电控系统故障诊断课程达标率仅28%。通过实施"双师三岗"进阶培养计划,建立教师技术能力与特斯拉服务中心的同步更新机制,使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匹配度提升至94%。

  案例9:中南民族大学《政引领、课程驱动、数字赋能:民族高校“滴灌式”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申报书关于“问题”的概括:

  ①解决学生政治认同的关键性问题;

  ②解决学生学习起点差异性问题;

  ③解决学生学习发展不均衡问题;

  ④解决育人方式“大水漫灌”问题。

  分析:①②③属于主体(学生)性矛盾。

  第四类问题:生态类矛盾——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同梗阻

  ·定义:生态类矛盾涵盖政策壁垒、资源错配、文化认知等宏观环境制约,表现为教育生态系统内外部要素的协同失效。

  ·举例说明:某区域因缺乏产教融合制度保障,校企合作长期停留在协议层面。通过创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治理平台,出台《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办法》,使校企联合研发项目数量从年均3项增至27项,技术成果转化收益突破3000万元。

  案例10:四川大学《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2018年国特)申报书关于“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的概括:

  ①高校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个性化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问题。(供给侧矛盾)

  ②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收,课堂教学以单向的知识传递为主、交流互动严重不足、难以真正教学相长的问题。(培养链矛盾)

  ③传统学业评价“期末一考定成绩”、学生死记硬背、“60分万岁”、不能真实反映学生能力和水平、无法驱动有效教与学的问题。(培养链矛盾)

  ④研究型大学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本科投入不足以支撑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生态类矛盾)

  分析:呼应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推进课堂教学革命”的要求(顶天),聚焦成果名称中的“课堂教学”,之后的“解决方法”与之一一对应(扣题),从教育理念(核心问题)→教学方法(衍生问题)→评价体系(衍生问题)逐层展开(建模),从高校教学统一性供给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之“供给侧矛盾”,课堂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培养链矛盾”和重科研轻教学之“生态类矛盾”等四个维度进行问题设计。

  四、“问题”表述的五种句式

  “问题”表述,语言要简洁客观,无须描述研究过程,直接陈述问题本质;问题边界要清晰,每个问题应具有具体性、独立性、相关性,避免模糊或交叉;问题与成果名称的关键要素(关键词)吻合,且边界明确。现将常见的“问题”表述句式概括成以下5种:

  ·句式1:“A和B不统一/不适应/不协调/不一致/不契合”——这一句式常用来表述“不协同”问题。

  案例2:天津职业大学2022年获奖成果《商贸类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中,将【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锁定为:

  ①课程设计开发与技术迭代不匹配的问题。

  ②课程内容构建与差异化需求不适应的问题。

  ③课程教学组织“碎片化”与人才培养系统化不一致的问题。

  ·句式2:“重A轻B”——这一句式常用来表述“不平衡”问题。

  案例11:

  ①“重语障破解、轻心障疏导”,聋生构音障碍与心理障碍消解未能深度融合的问题;

  ②“重缺陷补偿、轻文化素养”,聋生品格养成缺少有效载体的问题;

  ③“重生存技能、轻创造能力”,聋生参与高层次社会分工受限问题。

  ·句式3:“A(领域)缺少/不B(关键要素或特征)”——这一句式常用来表述“不到位”问题。

  案例8:西北大学《以“德教研习”协同育人为突破口的一流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实践》关于“问题”的概括:

  ①人才培养价值导向不明确,缺乏引领度。

  ②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灵活度。

  ③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缺乏整合度。

  案例6:北京昌平职业学校《区办中职学校“大地课堂”育人创新实践》申请书“主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区办中职多元主体育人:

  ①效益链尚未形成,企业积极性不高问题;

  ②资源链整合不足,资源集约化不够问题;

  ③育人链耦合不够,育人效能待提升问题。

  ·句式4:“因为A,导致B”——这种句式常用来表述“因果式”问题。

  案例1: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等《“服务民族团结进步的跨域藏族学生“融合式”培养研究与实践》申请书“问题”概括:

  (因为)民族地区学生跨区域融合培养,文化背景、学习基础差异(所以)造成的教育管理难、教学实施难、质量评价难等3个教学问题。

  案例6:北京昌平职业学校《区办中职学校“大地课堂”育人创新实践》申请书“主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区办中职多元主体育人:

  ①(因为)效益链尚未形成,(所以)企业积极性不高问题;

  ②(因为)资源链整合不足,(所以)资源集约化不够问题;

  ③(因为)育人链耦合不够,(所以)育人效能待提升问题。

  ·句式5:“解决‘ABC’问题”——这种句式常用在能给问题起一个既形象易懂又科学准确的“名字”时。

  案例12:安徽师大《四个课堂联动: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大学五育并举的实现路径和模式》申报书关于“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的概括:

  ①解决“五育不全”的问题。

  ②解决“各自为政”的问题。

  ③解决“主体不彰”的问题。

  ④解决“评价单一”的问题。

  案例3: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乡村振兴,“三精准”就地定向培养新时代农民大学生的路径创新与实践》申报书关于“问题”的概括:

  ①农民大学生“留不住”的问题。

  ②农民大学生“用不上”的问题。

  ③农民大学生“干不好”的问题。

  五、专家评审关注点

  根据多份评审细则,问题部分得分点包括:

  问题敏锐度:是否抓住领域关键而普遍的矛盾;

  数据支撑力:量化证据的权威性与鲜活性;

  政策契合度:与最新教育改革方向的契合程度;

  逻辑严谨性: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层次;

  解决可行性:问题规模与申报单位解决能力的匹配度;

  六、结语:以问题为锚,讲好创新故事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是申报书的灵魂模块。它不仅是成果价值的起点,更是评审专家判断创新性的核心依据。撰写时需牢记:真问题才有真价值,小切口可做大文章。


  作者:吴现波    自2025年04月06日 信仰火种


地址:天津海河教育园区雅观路23号
邮编:300350 电话:(022)58203937
 
版权所有©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津ICP备13002345号    津教备0152        网站管理:广告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