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新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颁布引发了热议,各路的权威解读也比较多。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无论是中职、高职专科还是高职本科,其在培养目标上,有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将原来的“技术技能人才”改为“技能人才”(中职:技能人才;高职专科:高技能人才;高职本科:高端技能人才),这一改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思考。加之,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将职业教育定位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教学标准与法律之间的这一差异,让“技术”与“技能”的区别成为职业教育领域亟待厘清的重要问题。
从概念层面看,技术与技能有着明显的区别。技术,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应用,是对科学原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它往往依托于深厚的科学理论基础,是一种相对抽象的知识体系。例如,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中对芯片制造原理的掌握,涉及到量子力学、半导体物理等诸多高深的理论知识,这便是技术的范畴。而技能,则更强调实践操作能力,是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能够熟练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以汽车维修为例,维修工人熟练地更换汽车零部件、诊断故障的能力,就是技能的体现。技能更具具象性,它直接作用于生产实践,是将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的关键环节。
那么,2025新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为何要删去“技术”两字呢?这一改动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考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精细化。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其培养的学生大多直接进入生产一线,从事基础的操作性工作。在这个层面上,学生熟练掌握技能,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工作任务,是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关键。过多强调技术理论,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无法将精力集中在技能的打磨上,反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例如,在服装加工中职专业中,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缝纫机,制作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服装,比深入了解服装面料的化学成分和纺织技术原理更为重要。
对于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教育,虽然培养层次有所提高,但突出“技能”同样意义深远。高职专科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在熟练技能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他们能够在生产过程中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但这种能力的提升依然是以扎实的技能为根基。并且,基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其实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务实之举,毕竟,仅仅大专三年时间,在技术的提高和获得方面,不好说有很高的标准与要求。高职本科培养的高端技能人才,在技能的前提下,点缀有“高端”这个词,怎么理解高端?需要具体解读该专业教学标准里的“培养规格”内容。但请注意,虽然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里也没有出现“技术人才”字样,但是并不代表否定技术路线的培养路径。如我查阅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的18项培养规格里,21处出现有“技术”字样。换句话说,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里没有明确“技术技能人才”,但是具体培养规格里却并没有无视技术能力的培养。因此,我理解,删去“技术”两字,并非否定技术的重要性,而是为了更清晰地突出职业教育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本质特征,使得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聚焦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提升,避免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
与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看似矛盾,实则不然。法律从宏观层面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强调技术与技能并重,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而新版教学标准则从微观层面,根据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对培养目标进行了细化、调整、优化,更具可操作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的定位,既不能忽视技术,也不能偏离技能,而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其实,技术和技能两个概念虽则不同,但是也没法严格的区分。如今,新版的专业教学标准固然响亮地提出“技能人才”的口号,这更是体现出一种技能型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导向,不代表能够严丝合缝地将技能与技术剥离的干干净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合理设置技术与技能的教学比重。中职教育以技能培养为主,适当融入基础技术知识;高职专科在强化技能的同时,加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本科则在技能精湛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学生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自2025-02-22 教育教学经验分享与职场生活点点滴滴